“新聞發言人在潮頭起舞,要不怕打濕羽毛✌🏿💑,需要時能站出來、沖上去🪐。”
公開是方向,透明是常態☮️。據統計,2015年,國務院新聞辦、黨中央國務院各部門🪳、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舉辦新聞發布會近2800場👷🏻,比2014年增加300余場,創下了歷史新高。我國新聞發布工作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取得了可喜成績🕍。
機製完善👩🏿🎨🕺🏽,定期發布成為常態
“七八年前,我們就與部分中央媒體簽訂了建立事故快速報道機製的協議👩👩👧👧。每次接到特大事故報告後,及時通知他們派記者到現場。”國家安監總局原新聞發言人黃毅告訴記者🖐🏽。從2001年算起,他已經做了15年的新聞發言人,見證了我國新聞發言人製度從初創到逐步建立健全的整個過程🏃🏻➡️🧚🏿♂️。
目前😝,按照中央要求🧔🏽♀️,我國79個部門和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製定了新聞發布製度文件,對建立健全信息發布體系、落實信息發布責任🖱、完善平臺和工作機製、明確新聞發言人權利義務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
提起“4·2·1+N”的新聞發布模式,各中央部門的“一把手”都不陌生,這是去年5月,國務院新聞辦對與宏觀經濟👩👩👦、民生關系密切和社會關註事項較多的部門提出的“剛性要求”。“4”🧠,就是每季度至少舉行1次新聞發布會,每年4次;“2”,就是這些部門的負責同誌,每半年至少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1次,每年2次🛻;“1”,就是這些部門的主要負責同誌🐘👈🏽,每年至少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1次。
記者從國務院新聞辦獲悉,2015年,53個部門主要負責同誌或負責同誌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其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海關總署等15個部門的“一把手”出席🔄。截至目前,有6個部門全面完成“4·2·1+N”新聞發布模式有關要求,26個部門建立例行新聞發布製度🏃🏻♀️👂🏼,定期發布信息成為常態。
新聞發布機製走向定期化、常態化的同時,新聞發言人隊伍也在成長起來。目前,68個部門和29個地方的現任新聞發言人按要求參加了國務院新聞辦組織的相關培訓,絕大多數中央部門和所有地方已設立廳局級以上幹部擔任的新聞發言人♻。
“這些年👧🏽,一些部門和地方從缺乏新聞發布機製、不願面對媒體到建章立製、主動發聲、新聞發言人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我國的新聞發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表示🖐🏽。
保質保量,主動發聲贏得輿論
目前,我國新聞發布活動的數量和質量都明顯提升👐🏻。各部門各地方緊緊圍繞黨和政府重要方針政策🎪、社會關註的熱點問題🦒、部門重點工作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有針對性地組織新聞發布活動🧔🏿♀️,發布大量信息✂️📫,取得良好輿論效果🙅🏽。
今年初,美國海軍“威爾伯”號導彈驅逐艦擅自進入我西沙領海🤽,中國守島部隊和海軍艦機迅即予以警告驅離🪤。“美方此舉是嚴重違法行為,破壞了有關海域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也不利於地區和平穩定。中國國防部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義正辭嚴👨🏿🏫。今年以來👦,針對外國艦機擅自進入我相關海空域🧜🏼、媒體炒作我軍事部署和演訓活動💃🏽,國防部都在當天作出回應🛍,最快的不超過2小時👩💻。
今年全國兩會上🧑🏿💻,“部長通道”成了新聞發布的“黃金通道”👲🏿,34位部長、41人次在這裏接受采訪。面對記者的“長槍短炮”🎱,部長們不再拱拱手👼🏻🤦🏿♀️、一走了之,而是敏感問題不回避、熱點問題不含糊,直截了當地回答問題🧑🏼💻。不只是各部門各地方的不少“一把手”主動擔綱“第一新聞發言人”,目前🤟🏽,各部門各地方通過新聞發布會、采訪活動⏺、受理記者電話、傳真問詢等方式及時主動回應輿論關切,已經成為常態。
此外,目前各部門各地方基本都開設了政府官方網站。63個部門和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開通了賬號,為新聞發布搭建了新的傳播平臺,成為社會公眾獲取黨和政府權威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
兵貴神速🎊,突發事件及時回應
“搜救工作期間👨👦,前方指揮部新聞中心共舉辦了15場新聞發布會🌹,最多時一天4場,組織了500多家媒體近1000名記者參加,還組織了18位專家進行了49次專業解讀。”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徐成光說🔃👡,“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輿論引導工作兵貴神速🌆。”
重大突發事件後🌹,及時有效開展新聞發布已成為普遍做法。目前,我國68個部門和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製定了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應急預案或相關文件。各部門各地方把權威信息發布作為突發事件處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步部署事件處置和新聞發布工作,努力做到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全面真實地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通報事件進展情況和處置措施🧍🏻♂️🗣。
對新聞發言人來說,緊急任務、現場直播是家常便飯,一旦出現口誤,易被媒體捕捉到後放大,這導致一些新聞發言人的壓力很大。“對新聞發言人在回答提問時出現的失誤或表達上的錯誤🔨,要有‘容錯機製’。”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丁和根建議👍🏿,要能對新聞發言人出現的失誤給予寬容🔇✊🏿,對這支隊伍給予充分的理解、肯定和鼓勵,營造寬松環境,否則新聞發言人面臨著“不說無責🤷♀️,說錯追責”的尷尬。
“現在我們的管理,已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要進一步重視輿論環境的變化。”程曼麗建議,相關負責人要增強對媒體的了解,真正學會和媒體及網民溝通;發布信息後,不能光看正面評價和“點贊”,也要重視批評聲音🎵;新聞發布工作站在國際化平臺上,打通內外很有必要💂♂️,因為很多情況下,即使是在國內發布新聞,世界也在矚目。